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彈帶
  • 編號
    • 編 目 號:AT001057
  • 主題
    • 分類1:武器
  • 名稱
    • 登錄名稱:彈差
    • 中文 名稱:彈帶
    • 英文名稱:Gunpowder Container Bag
  • -數量-
    • 單 位:
    • 數 量:1
  • 所屬族社
    • 所屬族群:泰雅族
  • 尺寸/度量
    • :165  mm
    • :214  mm
    • :55  mm
  • 外觀描述
    • 型制/特徵描述:由八根刻有幾何圖案的竹管火藥(彈藥)筒及獸皮背袋組成,袋身有八個彈藥夾,以一皮帶橫向固定各筒,袋蓋與袋底以乾隆通寶鈕與袋底皮環組成一組鈕扣,袋頂二端具皮背帶。
  • 功能/意義
    • 功能:武器或獵具
    • 製作技術:揉皮、繫縛、削刻
    • 使用者:男子
    • 使用方法/時機:狩獵時用來承放彈藥的皮袋。
    • 文化意義:族人原以弓箭、刀、槍矛為狩獵武器,火槍傳入後,火藥及承裝彈藥的器具乃應運而生,外出狩獵時並隨身攜帶。
  • -備註-
    • 備 註:泰雅族
  • 藏品描述
    • 描述: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泰雅族彈袋」(館藏編號 AT001057),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為泰雅族男性狩獵或作戰時,掛於腰間用來盛裝彈藥的皮袋。

      本件彈袋由獸皮背袋和八根竹管火藥(彈藥)筒組成,長 162 mm、寬 212 mm、厚 74 mm、淨重 249 g。袋身有八個彈藥夾,以一皮帶橫向固定各筒,袋蓋與袋底以乾隆通寶鈕與袋底皮環組成一組鈕扣,袋頂二端附皮背帶。竹管刻有曲折的幾何圖案。

      泰雅族的武器主要有防身、闢地、狩獵、馘首等用途,武器的使用是泰雅族男性必備的生活技能。傳統的武器包含弓箭、槍矛、陷機、刀等,清代以後也自平地傳入火槍等新式武器。製作武器的材料主要取自於生活環境周遭的竹和木等,鐵器則是與平埔族人或漢人交換而來 [1]。

      自火槍傳入後,火藥及盛裝彈藥的器具乃應運而生,方便外出狩獵時隨身攜帶。子彈主要盛裝於獸皮背袋和麻製網袋之中;火藥粉末則盛裝於獸角火藥罐或是仿獸角形的木刻罐之中,而獸角火藥罐可能是受漢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形制,具有較好的防潮功能 [2]。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目前臺博館典藏有獸皮製火藥袋和獸角火藥筒兩種泰雅族男性盛裝彈藥的器具。


      註釋或參考文獻:[1] 阮昌銳等合著,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 ─ 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頁 88。[2] 胡家瑜、崔伊蘭主編,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頁 252-253。

      (楊紹紘於 2020-09-25 最新修訂。)